浸润着“大江大河大武汉”的荆楚文化底蕴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合并组建21年的江汉大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勇担“校因城而立、城因校而兴”的高校使命,充满朝气、阔步向前,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多年来,江汉大学深耕武汉,服务全省和全国,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学校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助力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关键技术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7月17日,一架顺丰航空的货机腾空而起、展翅高飞,“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正式宣告投入使用。这背后,有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带来的“江大贡献”。
2021年5月,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爆破公司承担鄂州花湖机场净空区降高工程,先后完成12项爆破任务,为机场拆迁、筑基、净空提供全过程工程爆破服务。仅用175天,团队就完成了4800万吨、2000万立方米的超高强度爆破任务,高峰时一天用掉96吨炸药,爆破强度全国罕见;距离爆破点仅200米之外,却只感到轻微震动,以“石破无人惊”的精细爆破科技力量为机场按期建成校飞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介绍,2019年,江汉大学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成为第一家拥有全职院士的湖北省属高校。同年3月,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成立,这是我省乃至全国首家专门进行建(构)筑物拆除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
该研究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城市更新、矿产资源开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种材料制造加工等领域,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了湖北鄂州民用机场、湖南湘西民用机场、华中科学生态城等一大批高难度爆破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这是江汉大学聚焦关键技术,助推湖北、武汉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省市科技创新总体布局,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需求,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原创科研成果。
在解决“光芯屏端网”重点产业技术难题上,江汉大学攻克了一直受制于国外的技术,“点亮”了国产柔性屏。由学校牵头的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柔性显示屏的关键核心材料——柔性显示PI基板的科技攻关,通过与武汉天马微电子、华烁科技等企业协同攻关,解决了柔性基板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该技术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澳大利亚专利2项。通过将核心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该公司2020年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1000吨的聚酰亚胺浆料工业化生产线,目前该产品已被天马、华星光电等主流显示面板企业批量应用,为我国柔性显示供应链安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在推动中国种业科技自强自立道路上,江汉大学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中国饭碗”。该校系统生物学研究院的一群“追芯人”,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原创研发生物DNA鉴定技术——MNP标记技术,让每一粒种子都有了“身份证”。通过检测种子的DNA确定种子的身份,让假冒种子无处遁形,既保障了中国种子安全,也有力保护原始创新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种业创新,提升种业原始创新动力。
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实用精准高效DNA指纹鉴定技术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研究团队还制定了植物品种鉴定、转基因鉴定等国家标准,建立国家授权品种标准DNA指纹数据库,为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依托江汉大学建设农业农村部华中生物DNA指纹鉴定公共研发中心。该中心是武汉国家科创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创新平台,将依据MNP标记法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大幅度增强华中区域农业生物DNA指纹鉴定创新能力,将武汉建设成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高地与数据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江汉大学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武汉“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聚焦重点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推动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
谢先启院士、贾永胜教授团队发明的《用于深基坑工程支撑梁拆除爆破飞石防护装置以及方法》《一种水压爆破拆除及其拆除方法》,已应用于全国多个重大工程项目。
刘继延团队研发的柔性显示基板材料项目已建成了年产300吨柔性OLED基板用黄色聚酰亚胺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实现PI浆料产业化的企业。
依托彭海团队原创MNP标记技术开发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块链存证平台,今年8月在2022年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正式发布并上线运行。
余国贤团队自行投资创立、学校参股的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范和平团队研发的挠性高密度覆铜板项目实现产业化,累计销售额超3亿元。
尤庆亮团队研发的环保型无苯动车腻子向中车集团转化,已实现涂装与试运行,将随着高铁、动车、地铁飞驰在国内外。
李敏团队研发的厚板窄间隙焊机,为某重工企业提供动态压力釜、卧式压力釜等数十台高端设备。
聚焦重大战略 助推乡村振兴
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老百姓餐桌上,都有江汉大学科研人培育的蔬菜水果产品,为农民增收和丰富老百姓“菜篮子”工程,江大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江汉大学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兴支柱产业、乡村振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培育输送科技人才,为科研攻关提供科技支撑。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省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学,开设了园艺、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本科专业,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陈禅友、胡志辉、潘磊、王红波等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豆类植物30年,研发了6个“鄂豇豆”新品种、10个“江大紫系列蔬果”,其中鄂豇豆2号、6号和7号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品种。目前,这些新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实现产业化。鄂豇豆12、鄂豇豆14、鄂菜豆1号以及江大紫系列蔬果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湖北省实现全覆盖,并在武汉、荆州、恩施、襄阳、宜昌等地设置了12个示范推广点,既促进了豆类蔬菜事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又收集保存了优良的豆类蔬菜种质资源,为避免遗传漂变和人类永续利用豆类资源奠定了基础。
江汉大学还积极构建新农科建设“江大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段海生、蒋细旺、曾长立、董元火等教授,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种子基因检测、都市园艺产品开发应用等领域,重塑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与实践。
该校依托省级科研平台“湖北省汉江流域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菊花创新中心,积极参与“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分别与李时珍医药集团、麻城大别花乡菊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专家工作站,共同开展艾草和夏枯草等资源的研究及菊花、食用菌等产业发展。
该项目收集了24省、市近100个样点的艾草资源,搭建了艾草种质资源库数据共享网站,研发推广了菊花明目眼罩、菊花宴等系列产品。据统计,近年来,当地累计科学种植6万多亩,实现年产值2.1亿元,助力麻城市黄土岗镇、蕲春县、蔡甸区胜洪村等地脱贫致富;并在麻城菊花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突破性工作,为“蕲艾”品牌荣登中国品牌价值(国家地标)百强榜提供了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此外,该校每年还选派一批“三区人才”科技人员、省市科技副总或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驻村书记和博士团成员,深入乡村、社区,提供智力支持。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系副主任戴希刚带领创意农田景观研发团队创制10多种花期长、适应性强的多彩观光油菜新品种(系),用于农田创意景观制作和油料研制,为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设计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多彩油菜花海荣获2022年“最美湖北油菜花海”称号,被誉为乡村振兴“致富花”。
美术学院“美丽乡约”团队先后赴宜昌、十堰、武汉市等地,累计开展墙体彩绘近5万平方米,扮靓美丽乡村;“艺术小课堂”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武汉、十堰郧阳等地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大手牵小手、艺心跟党走”绘画艺术教学,累计服务近3000人次。
聚焦地方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
从今年起,报考江汉大学的学生发现,该校开设了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与中科院武汉分院联合办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科创班将因材施教,调整课程设置,配备科研导师,开放先进科研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素质。学生有机会赴中科院进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学术交流等活动。在打牢学业基础后,将选拔其中优秀人才,参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由项目组老师与学校老师共同指导。科创班还将有机会与中科院一同申报项目,双方共同进行科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科院每年将对双方联合培养优秀本科生、研究生给予支持。
此外,双方还将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用新模式、新经验,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人才交流等队伍建设合作。
这是江汉大学大力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的成果之一,双方共同创办科教融合学院,在武汉尚属首次。
自建校以来,江汉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武汉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超大城市治理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锐意创新,努力培养适应和支撑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炳灵学院、创业学院等,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创新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协同育人模式;设立本科教学校长奖,重奖本科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一年级工程”,培养良好校风学风。
江汉大学积极实践与探索学分制改革,是湖北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该校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特色鲜明、多元创新的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等。每个模块又包括丰富的选项,比如大学体育包括篮球、网球、龙舟、瑜伽、健美操等23个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为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具有生长性、立体型和开放性特点的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综合技能、专业实践、创业教育5个方面,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修满5学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知识结构宽广的复合型人才。江汉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与探索”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12年起,江汉大学实施全员导师制,规定每个专业配备2至5名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全天候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建立导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每年评选优秀导师给予表彰。
通过推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该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均由资深教授与年轻骨干教师担纲执教,涵盖了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多种教学模式。近5年,学校获批32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15个。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近5000人次,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全国排名第182位。近10年,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值25%—35%,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值35%以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2%以上。
江汉大学还创新体教结合模式,探索学校、企业、协会“三结合”路径。2022年,时隔16年后,中国女足再度夺得亚洲杯冠军,其中5名队员来自江大女足,其中王霜获评“亚洲足球小姐”。
江汉炳灵,世载其英;代生贤哲,汉黉独秀。在新的征程中,江汉大学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奋斗拥抱新时代,实干开启新征程,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和武汉“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